PG电子黑龙江以创新驱动促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习总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黑龙江深入发掘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础坚实等优势,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推动全省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前进。
眼下,在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被视为“核电之肺”的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运行良好。核电站于去年年底投入商业运行,标志我国在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是哈电集团携手相关机构打造的“国之重器”。
2024年2月29日,在哈电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压电机数字化装配车间,工作人员在查看数字化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马东华说,公司在打造蒸汽发生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仅设计图纸就有2400多张,攻克了多项关键工艺技术和世界级制造难题。
2024年2月22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金工分厂的中小零部件数字化生产线,工作人员在查看智能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老工业基地黑龙江,集聚着哈电集团、中国一重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它们完成过国家众多重点工程和研发任务,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此外,黑龙江还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8所高校、120家独立科研院所,在航空航天、船舶动力、电力装备、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创新资源优势显著。
2024年2月22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操控自动涂漆线机械手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智能设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黑龙江整合上述科技创新资源,采取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投入等一系列举措,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2023年黑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1.9%,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2家,近3年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增幅均超20%。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黑龙江出台实施《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等政策,推出了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支持、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具体措施。
“我们突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提升转化实效。”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任务与前沿技术处处长王秀锋说,企业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成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持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公共安全行业智能物联网自主研发,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副总裁丁福生说,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智能社会治理信息服务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已成功开发智慧车辆巡控软件、信息采集与智能监测平台等多款技术先进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2023年黑龙江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589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同比均增长22%以上,科技优势进一步向发展优势转变。
走进一重集团(黑龙江)专项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机床、“上下飞舞”的机器手臂,偌大的加工现场难觅工人身影。
一重集团搭建“机床+机器手臂”组成柔性加工单元,解决了产品加工效率低、质量不高等老问题。智能化改造后,公司产品不良品率明显下降,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浪费,整体产能提升10%。
2024年3月5日,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风电装备生产制造厂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组装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投资部总经理李志杰说,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已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黑龙江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计划,聚焦能源、化工、医药、汽车、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千企技改专项行动,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龙江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3年,黑龙江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1个,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达38户。
4月3日,总投资25亿元的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基地项目建设年限至2027年,将建设大型无人直升机研究院、有人机无人化改造基地、无人机生产基地等,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带动无人机产业生态规模达50亿元以上。
投资方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刚印说,黑龙江的航空产业基础好,有较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大量飞机研发制造人才。黑龙江还拥有大农田、大森林、大湖泊、大界江等,发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丰富,未来可能延展出更多产业链条,让低空经济的发展蕴含更多可能。目前,黑龙江已成为公司全国布局的重要阵地。
在4月3日举行的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全面开工现场会活动中,共开工省重点项目868个、同比增长53.6%,总投资5493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引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334个。
黑龙江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打造形成新增长极。2023年,黑龙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12.3%。
近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一场围绕春耕的研讨热火朝天,研究院副院长金晶不时在白板上记录着要点。不久后,这里的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将被应用到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的农业生产当中。
2024年3月22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机手对配备了北斗智能终端和辅助驾驶系统等功能的拖拉机进行调试。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我们把农业遥感、长势分析、杂草识别等多个模型融合在一起,通过集成示范,将在农场耕种管收主要环节无人化、精准作业、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金晶说。
近年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空天地”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智能化生产。目前已实现集团全域内北斗导航终端全覆盖,智能育种、精量点播、作物生育期智能诊断、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2024年3月13日,在北大荒(佳木斯)精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对生产的北斗自动驾驶仪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鲜明导向,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用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2023年,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3%。
做强“种子芯片”,才能端牢中国饭碗。黑龙江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加快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
2024年4月2日,工作人员在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内查看大豆种质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高油高产大豆品种油分较高,但蛋白含量相对偏低,株型不够理想,耐密性较弱。我们找到控制其性状的相关位点,通过基因编辑定向改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副研究员任洪雷说,基因编辑等新型生物育种技术让改良品系具备更高蛋白含量,适宜密植。
202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5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12个品种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5个大豆品种入选全国高油大豆前10名。
黑龙江鲜食玉米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但约90%的鲜食玉米需要人工收获,成本高、效率低,成为发展鲜食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2024年3月13日,在黑龙江省众为农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测试一款高速气吹电驱播种机的控制系统。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作为致力于智能农机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制造企业,去年9月,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大型高端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正式下线倍。
“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融合是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新探索总结出的增产良方,是由科技创新主导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用了就有效果。”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成说,黑龙江将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强化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国家多种粮、种好粮。
2023年9月,习总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黑龙江深入发掘科教资源富集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产业基础坚实等优势,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推动全省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前进。
眼下,在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被视为“核电之肺”的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运行良好。核电站于去年年底投入商业运行,标志我国在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是哈电集团携手相关机构打造的“国之重器”。
2024年2月29日,在哈电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压电机数字化装配车间,工作人员在查看数字化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马东华说,公司在打造蒸汽发生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仅设计图纸就有2400多张,攻克了多项关键工艺技术和世界级制造难题。
2024年2月22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金工分厂的中小零部件数字化生产线,工作人员在查看智能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老工业基地黑龙江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集聚着哈电集团、中国一重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它们完成过国家众多重点工程和研发任务,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此外,黑龙江还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8所高校、120家独立科研院所,在航空航天、船舶动力、电力装备、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创新资源优势显著。
2024年2月22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操控自动涂漆线机械手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智能设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黑龙江整合上述科技创新资源,采取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投入等一系列举措,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2023年黑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1.9%,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2家,近3年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增幅均超20%。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黑龙江出台实施《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等政策,推出了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支持、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具体措施。
“我们突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提升转化实效。”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任务与前沿技术处处长王秀锋说,企业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成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持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公共安全行业智能物联网自主研发,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副总裁丁福生说,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智能社会治理信息服务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已成功开发智慧车辆巡控软件、信息采集与智能监测平台等多款技术先进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2023年黑龙江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589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同比均增长22%以上,科技优势进一步向发展优势转变。
走进一重集团(黑龙江)专项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机床、“上下飞舞”的机器手臂,偌大的加工现场难觅工人身影。
一重集团搭建“机床+机器手臂”组成柔性加工单元,解决了产品加工效率低、质量不高等老问题。智能化改造后,公司产品不良品率明显下降,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浪费,整体产能提升10%。
2024年3月5日,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风电装备生产制造厂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组装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投资部总经理李志杰说,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已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黑龙江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计划,聚焦能源、化工、医药、汽车、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千企技改专项行动,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龙江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3年,黑龙江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1个,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达38户。
4月3日,总投资25亿元的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基地项目建设年限至2027年,将建设大型无人直升机研究院、有人机无人化改造基地、无人机生产基地等,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带动无人机产业生态规模达50亿元以上。
投资方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刚印说,黑龙江的航空产业基础好,有较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大量飞机研发制造人才。黑龙江还拥有大农田、大森林、大湖泊、大界江等,发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丰富,未来可能延展出更多产业链条,让低空经济的发展蕴含更多可能。目前,黑龙江已成为公司全国布局的重要阵地。
在4月3日举行的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全面开工现场会活动中,共开工省重点项目868个、同比增长53.6%,总投资5493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引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334个。
黑龙江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打造形成新增长极。2023年,黑龙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12.3%。
近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一场围绕春耕的研讨热火朝天,研究院副院长金晶不时在白板上记录着要点。不久后,这里的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将被应用到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的农业生产当中。
2024年3月22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机手对配备了北斗智能终端和辅助驾驶系统等功能的拖拉机进行调试。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我们把农业遥感、长势分析、杂草识别等多个模型融合在一起,通过集成示范,将在农场耕种管收主要环节无人化、精准作业、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金晶说。
近年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空天地”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智能化生产。目前已实现集团全域内北斗导航终端全覆盖,智能育种、精量点播、作物生育期智能诊断、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2024年3月13日,在北大荒(佳木斯)精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对生产的北斗自动驾驶仪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鲜明导向,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用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2023年,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3%。
做强“种子芯片”,才能端牢中国饭碗。黑龙江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加快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
2024年4月2日,工作人员在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内查看大豆种质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高油高产大豆品种油分较高,但蛋白含量相对偏低,株型不够理想,耐密性较弱。我们找到控制其性状的相关位点,通过基因编辑定向改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副研究员任洪雷说,基因编辑等新型生物育种技术让改良品系具备更高蛋白含量,适宜密植。
202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5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12个品种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5个大豆品种入选全国高油大豆前10名。
黑龙江鲜食玉米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但约90%的鲜食玉米需要人工收获,成本高、效率低,成为发展鲜食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2024年3月13日,在黑龙江省众为农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测试一款高速气吹电驱播种机的控制系统。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作为致力于智能农机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制造企业,去年9月,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大型高端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正式下线倍。
“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融合是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新探索总结出的增产良方,是由科技创新主导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用了就有效果。”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成说,黑龙江将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强化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国家多种粮、种好粮。
2023年9月,习总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黑龙江深入发掘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础坚实等优势,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推动全省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前进。激活科技创新强劲增量眼下,在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被视为“核电之肺”的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运行良好。核电站于去年年底投入商业运行,标志我国在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是哈电集团携手相关机构打造的“国之重器”。2024年2月29日,在哈电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压电机数字化装配车间,工作人员在查看数字化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马东华说,公司在打造蒸汽发生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仅设计图纸就有2400多张,攻克了多项关键工艺技术和世界级制造难题。哈电集团是黑龙江省一批“国之重器”企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的缩影。2024年2月22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金工分厂的中小零部件数字化生产线,工作人员在查看智能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在老工业基地黑龙江,集聚着哈电集团、中国一重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它们完成过国家众多重点工程和研发任务,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此外,黑龙江还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8所高校、120家独立科研院所,在航空航天、船舶动力、电力装备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创新资源优势显著。2024年2月22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操控自动涂漆线机械手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智能设备。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黑龙江整合上述科技创新资源,采取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投入等一系列举措,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2023年黑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1.9%,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2家,近3年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增幅均超20%。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黑龙江出台实施《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等政策,推出了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支持、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具体措施。“我们突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提升转化实效。”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任务与前沿技术处处长王秀锋说,企业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成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持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公共安全行业智能物联网自主研发,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副总裁丁福生说,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智能社会治理信息服务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已成功开发智慧车辆巡控软件、信息采集与智能监测平台等多款技术先进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2023年黑龙江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589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同比均增长22%以上,科技优势进一步向发展优势转变。“龙江制造”迈向“龙江智造”走进一重集团(黑龙江)专项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机床、“上下飞舞”的机器手臂,偌大的加工现场难觅工人身影。一重集团搭建“机床+机器手臂”组成柔性加工单元,解决了产品加工效率低、质量不高等老问题。智能化改造后,公司产品不良品率明显下降,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浪费,整体产能提升10%。2024年3月5日,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风电装备生产制造厂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组装设备。新华社记者张涛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投资部总经理李志杰说,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已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和支撑。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黑龙江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计划,聚焦能源、化工、医药、汽车、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千企技改专项行动,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龙江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持续提升。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3年,黑龙江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1个,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达38户。既改造升级“老字号”,也加快培育壮大“新字号”。4月3日,总投资25亿元的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基地项目建设年限至2027年,将建设大型无人直升机研究院、有人机无人化改造基地、无人机生产基地等,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带动无人机产业生态规模达50亿元以上。投资方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刚印说,黑龙江的航空产业基础好,有较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大量飞机研发制造人才。黑龙江还拥有大农田、大森林、大湖泊、大界江等,发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丰富,未来可能延展出更多产业链条,让低空经济的发展蕴含更多可能。目前,黑龙江已成为公司全国布局的重要阵地。在4月3日举行的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全面开工现场会活动中,共开工省重点项目868个、同比增长53.6%,总投资5493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引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334个。黑龙江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打造形成新增长极。2023年,黑龙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12.3%。科技筑牢“中华大粮仓”近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一场围绕春耕的研讨热火朝天,研究院副院长金晶不时在白板上记录着要点。不久后,这里的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将被应用到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的农业生产当中。2024年3月22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机手对配备了北斗智能终端和辅助驾驶系统等功能的拖拉机进行调试。新华社记者王松摄“我们把农业遥感、长势分析、杂草识别等多个模型融合在一起,通过集成示范,将在农场耕种管收主要环节无人化、精准作业、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金晶说。近年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空天地”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智能化生产。目前已实现集团全域内北斗导航终端全覆盖,智能育种、精量点播、作物生育期智能诊断、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2024年3月13日,在北大荒(佳木斯)精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对生产的北斗自动驾驶仪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鲜明导向,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用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2023年,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3%。做强“种子芯片”,才能端牢中国饭碗。黑龙江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加快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2024年4月2日,工作人员在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内查看大豆种质情况。新华社记者张涛摄“高油高产大豆品种油分较高,但蛋白含量相对偏低,株型不够理想,耐密性较弱。我们找到控制其性状的相关位点,通过基因编辑定向改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副研究员任洪雷说,基因编辑等新型生物育种技术让改良品系具备更高蛋白含量,适宜密植。202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5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12个品种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5个大豆品种入选全国高油大豆前10名。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黑龙江鲜食玉米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但约90%的鲜食玉米需要人工收获,成本高、效率低,成为发展鲜食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2024年3月13日,在黑龙江省众为农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测试一款高速气吹电驱播种机的控制系统。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作为致力于智能农机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制造企业,去年9月,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大型高端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正式下线倍。“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融合是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新探索总结出的增产良方,是由科技创新主导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用了就有效果。”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成说,黑龙江将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强化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国家多种粮、种好粮。文字记者:王春雨、强勇、孙晓宇、董宝森视频记者:梁冬、唐铁富、房宽、刘洋(报道员)海报设计:孙瑶编辑:朱舜、王诺、鲁鹏、马宁、马晶、姜子炜、胡碧霞统筹:何雨欣